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们先来做个互动小游戏,老师念一首小诗,请同学们猜猜对应的课文。1.春风春雨杨柳枝,小草刚出嫩芽时。布谷耕耘燕子勤,蜜蜂恐采百花迟。这是我们一年级识字课(春天春风春雨小草柳树嫩芽布谷燕子蜜蜂梨花杏花桃花。) 2.从小爱鸟身与姿,梦通鸟语未有时。布谷燕子耕耘勤,大雁为友鹰为师。(四年级《鸟语》)3.黄河滚滚浊流深,胜似轻舟鼓浪行。羊筏撑渡堪壮举,大河儿女写文明。(五年级《黄河的主人》)4.雪花飘落寒中来,赤脚薄衣卖火柴。火光燃起幸福梦,岂是孤影赴泉台。《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我校同学们创作的几首小诗,几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印象深刻。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借用了经典的形式。经典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当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享受着中国人童真童趣;从小我们就会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感受到李白的思乡情愁。请问哪位学子没有听过长辈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殷殷忠告;哪位热血儿郎没有慷慨陈词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哪位同学不懂得“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辩证学习思想。哪位国人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没有勉励过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而拒绝失意和彷徨。
这就是经典。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它融入我们的思想;它流进我们的血液,它深入我们的灵魂。它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身边,和我们相逢。它通过我们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我们无法拒绝经典。
可谓:端午怀屈子,中秋梦李白。重阳登高去,有诗入胸怀。
有时不是经典远离了我们,而是我们疏远了经典。网上有两则关于经典的段子。1看到秋水怡人,大雁凌空。读经典的人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读经典的人“我的乖乖好排场的野鸭子”。2沙漠旅行,时近黄昏。一个人脱口而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后一个人只会“啊吆,到处都是沙子”。这当然是笑谈。却告诉我们应该读一读经典的最浅显的道理。
同学们,让我们读读经典吧。一天之际在于晨,让我们抓住短短的20分钟早读,读读《三字经》、《千字文》、《古诗70首》、《国学启蒙》。读读《道德经》读读《论语》。
因为读经典,因为爱经典。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章就会带有经典的味道。上面讲到的几首小诗都是同学们在课堂上或作文中的创作。因为有了这样的创作,他们的思想和文字便有了不同一般的意义。2017年高考,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提高经典的分量。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守望。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经典!让经典陪伴我们一路成长!让我们共同做有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人! (许贵华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