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小学欢迎您的访问!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学校管理 党建园地 教学科研 少先队活动 教工园地 学生乐园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今天是:   
站内搜索
上级传真
校长信箱
家校联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研活动

“润物细无声”的求是精神

——浅谈刘延丰老师《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
编辑日期:2010-3-30  作者/编辑:罗兴福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许友林

    3月19日上午第一节,随堂听课(听课前不打招呼),听了是六(5)班刘延丰老师上的语文课,《半截蜡烛》第二课时。

    刘老师的课可分为“复习检查”、“讲读新授”、“拓展感悟”、“预设思考”四个部分。其中,“复习检查”既是对学生在第一课时所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是承上启下,向听者清楚地传达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这样一个信息。检查是指名学生听写板演,全班齐练。效果很好。这个环节占时很短(3分钟),虽不是这节课的目的所在,但是课堂结构必要的环节。

    “讲读新授”是本节课教学的主体,大越占用了3/4的时间还多。教师抓住课文起伏跌宕,扣人心悬的情节,提问引导,让学生经历“读→联想→体会→表演→再读→理解→掌握”这样一个主体学习的过程。

    教师情境预设:半截蜡烛隐藏了怎样一个秘密?

    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隐藏着重要的军事情报

    德国中尉无意中点燃蜡烛→秘密情报有暴露的危险

    教师:能不能直接灭掉蜡烛?→学生读中悟理:不能引起德国人的怀疑

    伯诺得夫人吹灭→学生找出伯诺得夫人灭灯的动作词句,反复读,在读中理解字、词和课文。并说出伯诺得夫人吹灭烛灯为什么没有引起敌人怀疑?

    德国中尉重新点燃蜡烛→危机再一次出现

    伯诺得夫人的儿子→怎样与敌人周旋的呢?→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动词和描写儿子镇定机智的语句来。→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跌宕,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求知的欲望。

    教师:拿走蜡烛灯的目的没有达到,为什么还要去搬柴草?→学生读课文后理解:不让德国人引起怀疑(镇定、机智)→学生再读课文。

    危机越来越严重了。怎么办?

    教师挖掘文本,设置的悬念,学生急于看下文,老师却不让学生看书,要自己设想一下,要是自己面临这场危险时,会怎样做?——欲擒故纵。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对策,培养了学生机智应变能力。

    →小女儿娇声地向德国人提出要端灯上楼睡觉→引起德国中尉人性的联想(自己也有个同样大的小女儿)→成功端走半截蜡烛灯(排除危机)。

    教师讲读,按“夫人吹灯”——从容解危;“纳粹点烛”——危机再起,儿子端灯不成,继续搬柴——危悬一线;女儿“娇声端灯”上楼睡觉——终于解除危机,这四个层次组织教学。教师讲课时,溶入到学生中,和学生面对面、情对情地进行交谈、交流、对话,很有激情。教师走下讲台了,与学生亲热亲近,使学生能放的开,学的轻松、学得大胆、学的认真、学得深刻。刘老师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的智商培养,而且非常关注学生的情商诱导。这已经是刘老师多年来教书育人形成的定式了。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些方面,刘老师教学时都做的很好。更出彩的亮点在第三个教学环节 “拓展感悟”。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了解文本中主人翁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刘老师备课时特地通过网上搜索,了解这一发生在二战时期的真实事件。当确切掌握史实之后,刘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表《表彰词》。表彰词既是学生对文本深刻思想的理解,又是对学生自身思想的深刻教育,更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巩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谓是一箭三雕。

    总的讲,刘老师上的这节课,较好地做到了“扶放结合,自主学习”。她能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杰克与杰奎琳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能以读促悟,以悟导读。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采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她让学生反复读、和理解“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在教学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想象杰克和杰奎琳在与德军周旋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体会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感悟课文文字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领略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面对危机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最后形成了便于学生构建认知的板书:

    夫人   吹   (从容、机智)

    爱国    儿子   端   (镇定、机智)

    女儿  成功  (娇声  机智)

    在离下课大越4分中的时候,刘老师向同学们提出要求,将这篇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写出来;下节课就根据改编的演一演(学生纷纷拿出带来的半截蜡烛)。应该说,这一课记述的故事内容丰富具体,情节生动,特别是“三次灭灯”文本的描写都有非常具体的动词,便于学生理解演饰。这是一道非常有挖掘意义的“预设思考”题,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很高的。

    刘老师班的学生既有智商又有情商,在她与同事们多年辛勤耕耘的百花园里,有的“幼苗”现在已经走进了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北大,靠的就是刘老师每一节课都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求是精神!

 
解放路小学 版权所有 © 2009-2010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