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根本目标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第三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旨在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的重心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逐步形成“终身教育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理念,从而促进全体国民素质能力的综合协调全面发展,以适应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经在各实验区试行了两年后,今年秋季,这一轮课程改革将在全国各地全面轰轰烈烈地普及推广。那么,面对这汹涌而来的“课改”浪潮,各一线教师应如何应对,以更好地适应这全新的教育理念,并把它科学有效地贯彻落实下去。笔者认为,首先要积极构建新型“四体系”: 一、新的教育理念体系-----与时俱进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改革。而观念上的改革,教师是关键。实施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使教师具有与新“课改”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理性支点。 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即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的部份来加以看待,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性。“以人为本”的新课改教育理念,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包括三种内涵:一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更加强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品,而是知识学习的创造者和学习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探究者、主动者。评价学生的进步,不能只看学习成绩,更应把其作为一个进步中的整体,注重其过程成长;在注重其知识掌握的同时, 同时要关注其在此成长中养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理解和把握上给予关心和指导。二是把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教师再教育再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的素质,不能只停留在师范教育的天地里,而必须大大扩展,建立一种以终身教育学习、不断追求进步的教育新体系。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单一传授者,必须蜕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导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必须逐步由传统的“教书匠”向具有研究型? 因此,面对这汹涌而来的课改浪潮,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新理念,逐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体系,紧跟时代脉搏,不断洗涤自我思想,沐浴自我灵魂,促进自己的不断发展。 二、新的教学行为体系------求是创新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教师教学行为中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从只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从他主式、被动式、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到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式的学习;从课本和课堂到走向现实生活;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较为单一的媒体到运用多媒体,特别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多功能自动化的辅助教学;从师讲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多向信息交流等等。 课程改革,重在教师, 关键在课堂。全新的教育教学观要求教师要以“求是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认真落实,积极实践,敢于探索,不断地用新教育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摸索出一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行之有效的科学课改之路,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结构。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逐步改变以往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现状,大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主构建,努力培养学生善于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置于重要位置,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这种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教学,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以真正化以前应试教育学习为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素质教育学习,以真正化以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出现学生“厌学”、“恐学”、甚至“逃学”的现象为素质教育体制下学生那种主动的“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的良好学习风气。 三。新的评价方式体系-----科学全面 建立一种全面科学的评价方式体系,是确保课程改革得以全面贯彻落实的有力保障。新的课程改革,强化“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要求评价要全面科学,切忌单一化,片面化,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为主,彻底打破以“考分”、“考试评比”等传统的单一的一“考”定乾坤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评价,要逐步打破并谈化考分观念,建立一种全方位、多体系、科学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关注结果更注重过程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体系,把评价的重心更多地转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度,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究创新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因素,同时也要把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取向等纳入评价的范畴,多关注其成长的过程性。 对教师的评价考评,也要逐步淡化考分观念,更多地把重心转向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成长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建教学新体系,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使自己不断发展进步,提升专业化水平。因此,对教师的评价考评,应采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在教学中,要看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力度;看其教学过程能否科学全面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三位一体的课程改革功能;看其在开发校本文化和挖掘课程资源在所表现的素质能力;看其知识结构体系是否已由单一化的学科教学向多学科不断整合, 多方面素质是否不断得到提升发展;看是否已逐步在由传统的知识型传授式的“教书匠”向多元化多学科不断整合的研究者学者型的专业教师转变。此外,教师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道德体系,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因素也应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科学全面地来考评教师的业绩,既有助于深化课程改革力度,促进教师在“课改”大潮中的成长壮大,又有利于学校师资力量的不断强大。 四、新的成长档案体系------开拓进取 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求为人师表者,“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而新的教育理念,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给人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且必须是“活水”。“问渠哪得清如洗,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师观念,紧根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素质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更高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很难想像,一个素质低下,固步自封的老师,如何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水平、创新意识强的顶尖人才。马克思说:每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教师,尤其如此。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一个生命人,教师如果精神不振,情感苍白,则很难造就出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生命;作为一个文化人,教师是传承文明的使者,如果学识贫乏,视野狭窄,则很难培养出博学多才、眼界开阔的一流学子;作为一个职业人,教师如果无法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则就不可能真正赋予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再生长。因此,各参与课程改革的广大一线教师,要逐步构建自己的成长档案体系库,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学习观念,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提升自己,转变角色,早日促使自己? |